找到相关内容25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白云老禅师著作:休庵随笔

     于陀罗尼之体,藉物器作于身,修仪轨作于口,行护摩或曼荼罗作于意;是密乘行者法修之密事。  于禅那之体,苦行作于身,禁语作于口,三昧作于意;是禅行者修心养性之旨趣。  于陀罗尼之境,净身法是密行,...

    白云老禅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1263000.html
  • 苏轼与禅僧的交游

    易传》、《书传》、《论语说》等之外,随兴书写了很多诗文,并且也深入阅读佛典,吸收佛教的中道、禅宗的心性学说来修心养性:他所到之处,参观佛寺,结交僧人,并且应请写了不少记述寺院、佛菩萨、高僧事迹的记、赞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90463402.html
  • 禅海六十年 ——“且以惠能自居 谈泳君的肯定”

    禅海六十年 ——“且以惠能自居 谈泳君的肯定”   学佛六十年,浸淫禅海一甲子,举凡行脚参方、研经学论,以及修心养性等工夫,应该说稍具心得;尤以《六祖坛经》,虽不敢说滚瓜似的烂熟,却也耗了不少心血。  今读台湾龙泳君先生的《超时间的旅游》一文,子题是“禅宗六祖慧能访问记”;这个分上下两篇刊完的大作,乍看之下,似乎非常新颖,其冲击力也很强;但是,详读之后,如果说是篇访问报导,应该可以不置评议,如果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4464006.html
  • 禅境与诗情(1)

    诸般景象,如富贵、穷通、悲欢、离合等等,了然超越,漠不关心,见色闻声,心不流逸,这就是“用不离体”、色空一如的妙有境界。相对的,从未修心养性的博地凡夫,留连于人生的迷梦之中而不能自拔,是以梦中听历诸境,...

    李杏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5064012.html
  • 祖师禅与分灯禅——兼论中国禅与日本禅

    荀子》主张“心者道之工宰”;《大学》则大讲“正心”、“诚意”。  这一切无不提倡由尽心见性以上达天道,由修心养性而转凡人圣。儒家的这种思想对后来的中国佛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,南北朝后的一些中国化色彩较浓...

    赖永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02464994.html
  • 芒鞋踏遍亚美洲的五台山华严行者——寿冶法师

    、势至等西方三圣。因此,大凡朝山者,都要到此_睹圣颜,测试一下自己的宿生情尘如何?手提铁杖的冶寿也曾到此礼佛,但他并没有看到什么,只是觉得此地环境幽雅、景色宜人、清凉解烦,是一个修心养性的理想之地,遂...

    肖 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2266804.html
  • 南山寺佛教史略

    呈明抚提部院存案,正式离开了腐败堕落的官场,遁入了清净幽雅的空门。经过几年的诵经习定、修心养性,终于达到了“一尘不染、二谛堪融、定入三摩之地、慧开四结之中。焚五香而清五浊,去六欲而得六通”(光绪十八年刘维藩《...

    肖 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22666921.html
  • 十九世纪末期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

    以佛学思想来修心养性,用道教理论来为人处世。虽然他后来成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,但是道教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  “家贫母老,无以为生,从事于宦途者三十年。内而吴楚,外而英法”xviii。又,“...

    李贺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33768001.html
  • 星云法师:如何实践佛法

    修心养性的功夫,心要如何修呢?修心先要“发心”,经中譬喻我们的心如田、如地,心田要开发才能播种,开发了的心地才能成长万物。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先要发心,发心睡觉,觉会睡得好;发心吃饭,饭会吃得饱;发心作事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72769462.html
  • 作为批判哲学的法相唯识学论

    最后关怀。因此,它以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心理价值基础,以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的修心养性作为上达天道的必然环节,将心性论与天道观予以巧妙的组合,将人性的觉悟(悟道成圣)奠基在当下现实即“极高明而道中庸”的人伦...

    李向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10069633.html